2024 SDG 1

1.2.1 接受經濟資助的學生比例

獲得經濟資助的學生數÷全校學生數。

本校2023年申請經濟不利相關援助之大學部、碩博士研究生共計1060人;2023年本校學士、碩士、博士班,人數共有14080人,接受經濟資助的學生比例為7.53%。

1.3.1 低收入戶大學生入學目標

本校共設有13種管道保障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入學名額,包括「晨光雙管道入學」優先錄取管道,與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等一般入學管道,每年至少二百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讀。且為鼓勵參加第二階段甄選考試,提供經濟或文化不利考生免報名費及交通費、住宿費補助,打造友善入學環境。本校2023年錄取身障學生25人、原住民族學生45人經濟不利(中、低收入戶)學生149人,占大學部新生12%。

1.3.2 低收入戶學生學習成功目標

本校為經濟及文化不利的學生提供多項學習輔導方式,幫助縮小學習資源差距,以順利完成學業。

1. 晨光學業輔導計畫:由教學發展中心推動「晨光計畫」為經濟及文化不利的學生提供免費的學科輔導,或安排學長姐一對一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術上的困難。

2. 提供二手書資訊:圖書館募集二手教科書,由經濟不利學生優先領取,對於家庭無法提供足夠學習工具的學生而言,能縮小學習資源差距。

3. 築夢工程學習方案開設職涯、生活、學業三大面向課程,使經濟不利學生可透過多元學習方案,並在完成後核發獎助學金,促進生活適應進而探索未來。

4. 建立輔導網絡:由本校各單位、系所、學術與生涯導師、專責導師、學生輔導中心、特教中心、教學發展中心等,建立緊密的生活與學習輔導網絡,當獲知學生因家庭突遭變故或經濟困難時,啟動輔導機制,共同攜手合作協助學生避免因經濟困難因素,導致輟學或休學等。

本校2023年中、低收入戶應屆畢業大學生人數為78人身障及原住民族之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為63人,共計141人。

1.3.3 低收入學生的支持

本校為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提供多種

1. 提供低收、中低收入、特殊境遇家庭學生就醫免掛號費及部份負擔住宿優惠、超商禮券1,000元補助,確保學生能在學校內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提供「生活助學金」以補助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之生活費,每學期提供300-330名額(暑期150-200名額),每人每月核發助學金新臺幣6,000元,每學期應參與學習型服務80小時。

2. 提供學雜費減免、就學貸款、弱勢助學金、校內外多種獎助學金、急難慰助金及學生團體保險等,鼓勵學生積極申請,避免經濟困難進一步影響學習和生活品質。2023年總補助人次19,318,補助金額計2億1,473萬9,238元。

1.3.4 弱勢學生之學習援助方案

1. 與校外企業、團體、基金會資源合作,為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提供學習機會:雁行台灣協會提供培訓與學習機會,培養職場競爭力;似鳥國際獎學金,提供國際交流、自主學習補助,以開拓視野。

2. 境外學習助學金:「學海惜珠」「晨光圓夢境外研修助學」計畫,以提升弱勢學生的赴外經濟支持著手,透過對弱勢學生(包括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身心障礙等)的赴外獎學金補助,保障渠道等開拓國際視野之公平性。

3. 晨光學業輔導計畫由教學發展中心推動「晨光計畫」為經濟及文化不利的學生提供免費的學科輔導,或安排學長姐一對一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學術上的困難。

4. 築夢工程學習方案開設職涯、生活、學業三大面向課程,開設生涯工作坊、英語輔導、原住民族文化、自主讀書會、戶外探索教育等課程,使經濟不利學生可透過多元學習方案,並在完成後核發獎助學金,促進生活適應進而探索未來,2023年共計有454人次受惠,共計補助549萬元。

111學年與校外資源合作提供之總補助金額與人次

 

雁行台灣協會勵學金

似鳥國際獎學金

人次

16

5

金額

160,000

500,000

1.3.5 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國家之大學生支持

1. 本校國際處提供教育部清寒僑生助學金,開放予家境清寒之僑生申請,2023年共計692人次受惠,總補助369萬6,000元新台幣之獎助學金。 

2. 僑生先修部提供清寒境外生獎助學金鼓勵學生努力向學,111學年度計315名優秀清寒僑生受惠,總計核發新臺幣937萬7,464元。另外也針對僑生及境外生提供清寒境外生學習扶助金,給予學生在校學習服務機會,111學年度共有105名清寒僑生受惠,補助新臺幣198萬整學習扶助金。

1.4.1 啟動在地資源協助

1. 本校大學社會責任「全球在地取向的 金門地方創生與青創培力計畫」,走訪金門各地村落社群,是挖掘當地特色元素 ,辦理工作坊、再生輔導等活動,讓在地文化特色能夠跨越時間與世代的鴻溝,達到傳播與保存的目的,促進地方產業永續發展。

2. 本校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兼永續發展中心主任執行之「提升集水區居民的環保觀念及協助地區發展計畫」,以台北水源保護區作為實踐場域,結合本校專長環境教育,辦理多場工作坊與教育活動,希望改善集水區住民的教育弱勢及地區發展困境,協助地區學子認同地方環境、幫助社區推動地方永續發展,期能達到正義、減貧與永續環境目標。

1.4.2 啟動在地資金援助

1. 經本校新創審議小組通過,新動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為本校第一間大學衍生新創公司,推動智慧控制與電動車發展,落實綠能永續之精神。

2. 國際數感教育股份有限公司為本校第一間衍生教育新創企業,為推廣數學教育,不僅提供多媒體形式的科學新知與科普文章、影音,亦辦理過多場國中小學生營隊,以創新、多元、生活化的課程內容在生活數學教育品牌中走出特色。本校電機工程學系賴以威副教授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學生種下數學的興趣種子,減少對數學的懼怕。

1.4.3 推行改善服務的項目

1. 本校注重高齡長者基本服務,執行「打造高齡者數位包容智慧長健學苑」與「高齡長者心理諮商之生態系統服務模式」計畫。前者導入智慧檢測科技,促進高齡者自主管理健康;後者提供低社經地位與資源弱勢的長照老人心理與輔導諮商、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專業資源,營造高齡友善社會。

2. 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自2015年起為敘利亞難民提供教育,2023年慈濟國際青年會與臺師大、慈濟大學合作推動「滿納海的承諾」計畫,招募青年運用創新平台教導難民學生華語。2023年7/27-8/6,共有15位臺灣學伴前往土耳其進行跨文化交流,未來將提供更多教學內容。

1.4.4 制定解決貧窮的政策

1. 本校重視偏鄉地區教育品質,與教育部合作推動PASSION創新教學模組:「適性診斷,篩選分流,以及全方位教學培育」,提供偏鄉教師完善的支持。合作學校能夠運用診斷工具,有效掌握學習現況與盲點,作為教學參考,並建立長期資料庫。在科學評量基礎上,提供適性教材,並以增能工作坊、密集觀課與學科交流等,協助教師提升教學品質。目前已診斷海內外學生87,508人次、開辦1,419班國英數扎根班、服務扎根學生11,115人次,並增能教師3,680人次。112年於實踐場域,共協助診斷學生3,103人次,開辦352班國英數扎根班、服務扎根學生2,217人次,增能教師331人次。並將PASSION扎根教學模組由學扶助課程延伸至日間課程,強化偏鄉合作學校整體教學效能。

2. 臺灣教育學界於本校舉行「112年度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探討國內教育界所面臨的問題,今年主要關注重點為疫情對師資供需的影響。年會中所提出之具體建議,可作為教育政策規劃和修訂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