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SDG 6

6.2.1 追蹤用水量

本校定期每年由環安衛中心(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Safety Center) 追蹤與管理 「全校區之用水量」。2023年,校本部、圖書館校區、公館校區與林口校區四個校園的總用水量為604,053立方公尺。

本校近四年用水量

 

年份

 

2020

2021

2022

2023

 

全校區之用水量

(立方公尺)

593,982

574,444

592,114

604,053

6.3.1 廢水處理

一般廢水處理

本校三校區依其所處之行政區域有其既定之一般廢水處理程序,由總務處主責管理與督導。一般廢水處理均統一排放至台北市污水下水道系統處理(和平校區及公館校區校區污水管線資料);另林口校區每棟樓之生活污水皆已連接所屬化糞池,實施初步處理後,連同雨水排放至校外水溝(地面水體)。

和平校區汙水下水道管線圖

6.3.2 預防用水系統汙染

實驗廢液處理

1.本校「化學廢液」皆依環保署廢棄物清理法規定,訂定「實驗室有害事業廢棄物管理原則」,依廢棄物有害特性分類,並以適當容器包裝貯存與張貼廢棄物標籤分類、貯存與標示,每年委託合格業者清運,並依規定申報以確認妥善處理廢棄物,清運頻率為公館校區每月1次、和平及林口校區每年1-2次,2023年共清運12,155公斤的化學廢液。

化學廢液清理情形

貯存容器與分類標籤

2.本校化學系所為改善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處理實驗廢水,建立一座實驗廢水處理廠及一座廢液儲存設施,實驗廢水及抽氣設備排出的廢水經檢驗皆已符合環保署實驗廢棄物排放標準。

6.3.3 提供免費飲用水

本校於各校區建築物內皆廣設飲水機,以提供學生、教職員、訪客免費飲用水,共設有503台飲水機。同時,為維護校內飲用水安全,本校健康中心依據「飲用水管理條例」、「飲用水連續供水固定設備使用及維護管理辦法」,確實執行飲用水安全管理與追蹤,包括由廠商及校方學務處健康中心(Health Center)定期進行飲用水水質檢測、公布水質檢測報告等(各期飲水機水質報告)。

本校飲水機與水質報告

6.3.4 節水建築標準

1.本校有數棟既有及新建築大樓符合臺灣綠建築指標認證,包括多功能活動中心、公館校區學生宿舍大樓等,通過「基地保水」、「水資源」等環保永續建築之節水項目評比取得綠建築標章。以下提供本校綠建築證書:



2.在節水設施使用方面,三個校區皆裝設「數位水表監控系統」,可上網監控各棟建物用水狀況。另外本校也導入腳踩式水龍頭,兼顧省水及防疫,相較傳統手開式水龍頭,更能精準用水,且節水比率高達四成。

數位水表監控系統與腳踩式水龍頭

6.3.5 節水植栽景觀

本校校園景觀植栽以用水量極小化方式進行校園景觀植栽,種植多種耐旱植物,包括南洋杉、小葉欖仁、蒲葵等。和平校區目前除水池、文薈廣場前植栽由外勤班及園藝工每日澆水外,其餘都是自然發展;公館校區樹(喬木)因耐旱特性,主要吸取地下水,必要時才適當澆水。本校種植植物可參閱本校景觀植栽說明



本校景觀植栽說明網站

公館校區南洋杉

6.4.1 水再利用政策

本校設立「節約能源目標」,透過宣導及執行各項查核作業,培養師生節約用水習慣。

本校成立校園節能工作小組,每年至少招開2次會議,分析及報告各校區用水情況。

本校林口校區於行政大樓資訊與教學大樓建置雨水回收系統,儲水槽容量共177.5噸,每年可從屋頂雨水回收約5240公噸,回收雨水可供植栽澆灌或廁間馬桶沖水使用;公館校區則設有2處中水回收系統,將洗手水、洗碗水等輕度使用過之汙排水,經處理後能在一定範圍內重複使用於非與身體接觸用水,估計年可節省約3,000噸用水。詳細資訊可閱各校區雨水回收系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12年度校園節能工作小組會議之開會情況

次別

會議日期

地點

會議主旨

111年第3次校園節能工作小組會議

111 年12 月23 日

第二會議室

1.各校區能源(用水用電)使用分析、報告。

2.年度節能措施辦理進度追蹤。

3.訂定112年度節能措施。

4.節能議案討論。

112年第1次校園節能工作小組會議

112 年2 月20 日

第一會議室

1.各校區能源(用水用電)使用分析、報告。

2.年度節能措施辦理進度追蹤。

3.節能議案討論。

112年第2次校園節能工作小組會議

112 年11 月6 日

第一會議室

1.各校區能源(用水用電)使用分析、報告。

2.年度節能措施辦理進度追蹤。

3.訂定113年度節能措施。

4.節能議案討論。

113年第1次校園節能工作小組會議

113 年4 月15 日

第一會議室

1.各校區能源(用水用電)使用分析、報告。

2.年度節能措施辦理進度追蹤。

3.節能議案討論。

公館校區雨水回收建置

林口校區資訊與教學大樓雨水回收系統

6.4.2 水再利用測量

  1. 本校分別於不同校區測量全校區之水再利用情況與總量,合計每年約可回收用水8239噸,包括公館校區2處中水回收系統,每年節省約3000噸用水;林口校區於行政大樓建置雨水儲槽4.5噸,年回收量約239噸,及資訊與教學大樓建置雨水儲槽173噸,年回收量約5000噸,合計約8239噸雨水回收量。
  2. 為積極落實校園永續用水、優化水資源管理,在3個校區裝設「數位水表監控系統」,可上網監控各棟建物用水狀況,了解師生是否正常用水,若發現不正常用水狀況,例如水管破裂等,會協同總務處找出原因,避免浪費。目前和平校區建置24只,公館校區建置273只(公館校區各建物共23只、宿舍250只),共建置297只數位水表。



本校水表查詢系統與數位水表設備

6.5.1 水資源管理教育機會

本校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兼永續發展中心主任執行之「提升集水區居民的環保觀念及協助地區發展計畫」,以台北水源保護區作為實踐場域,結合本校專長環境教育,辦理多場工作坊與教育活動,推廣正確用水觀念,及關心水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育與地區永續發展的公平正義的議題。

石碇茶文化體驗專家諮詢會議

6.5.3 支持校外水資源保育

濕地具有水質淨化、水量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調節等方面的關鍵作用,使保護濕地成為永續水資源保育的重要一環。本校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方偉達教授為台灣濕地學會現任理事長,也為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SWS)亞洲分會主席。2023年辦理濕地研討會濕地科研講座暨臺灣濕地種子營等濕地保育活動,傳遞濕地保育相關知識、技術與新視野,進而支持水資源保育。

方偉達教授參與濕地保育活動

2023濕地科研講座暨第五屆臺灣濕地種子營

6.5.5 水安全合作

本校地理學系李宗祐副教授與翡翠水庫管理局經濟部水利署、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等單位合作,以台北都會區水資源仰賴的南勢溪-翡翠水庫供水系統為中心主題,評估台灣在氣候變遷與缺水、乾旱的風險下,水資源的可用性,以確保更有效的水資源規劃和管理。

地理學系李宗祐副教授在臺灣水資源可用性探討方面的研究

6.5.6 在校園提倡節約用水意識

1.以科技強化節水意識與行動:本校自2017年起安裝全台大學校園首創之腳踩式水龍頭,更能精準用水,並於各洗手間張貼使用圖示,以達節水目的。同時積極對外社群分享宣傳本校節水成果,以鼓勵其他機構重視節水。

本校腳踩式水龍頭

2. 本校環境安全衛生中心每年推出四期電子報,內容包括環境保護、安全衛生、災害防救與節能減碳。在112年度第三季電子報中的「節約用水」,提倡各種節水方式,以建立師生節約用水觀念。

 

6.5.7 在社區提倡節約用水意識

  1. 本校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兼永續發展中心主任執行之「提升集水區居民的環保觀念及協助地區發展計畫」,擇定水庫集水區為實踐場域,宣導當地社會大眾節約用水,並推廣正確用水觀念。水庫集水區作為臺灣飲用水的重要來源,有必要提升集水區與水源特定區居民的用水觀念,提高對水資源議題的重視,以維護用水水質。
  2. 本校公館校區主辦2023年臺北科學日,響應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之理念,整合學界力量與市政府、民間社團或社區合作辦理各類科普活動,並邀請臺北市各學層學生、家長以及對科學有興趣之市民一同參與,推廣內容之一為從基礎自然知識延伸探討個人、居家、社區等用水行動,希望提升對於節約用水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