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SDG 13

13.2.1 追蹤低碳能源

本校訂有能源管理政策節約能源目標,資訊中心於2023年將471台虛擬主機安置於29台實體主機上,每年可節省電量約235萬3千8百度電力,而林口電腦機房,每年則可節省約24萬度電力。同時,本校建有智慧能源監控系統,如游泳館熱泵系統全年保持水溫,實時監控耗能情形。節能工作小組每年訂定實施節能措施,包括春節關閉大樓飲水機、冷氣清洗補助、溫度隨季節調整、安排環保小尖兵巡檢全校能源使用情形等,每月追蹤能源的使用情形。

本校能源管理政策
本校節約能源目標

13.2.2 低碳能源的使用

校本部文化生活館(國際會議中心)、博愛大樓與教育大樓設有太陽能板,2023年共發電367,776度,並且於2023年在林口校區的資訊與教育大樓、敬業樓、行政大樓、圖書館、宿舍等大樓新設太陽光電設備。

13.3.1 地方氣候教育計劃

1. 本校辦理自2019年到2023持續辦理四年執行教育部「國民中小學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計畫」,幫助並強化沿海農村地區的教育,並建立氣候變遷與防災之間的連結。

台中德芙蘭國小臨「大甲溪」畔,以其為特色課程主軸,配合12年國教課綱,整合原有「泰雅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的校訂課程,融入「保育」、「防災」、「文化」、「經濟」、「生態」、「藝文」、「智慧」、「山林」等面向,發展「tmali 得馬力」課程,以及在地德芙蘭傳統泰雅漁獵文化與防災智慧,透過「走讀遊學」、「體驗探索」和「行動學習」,帶領學生在地好山好水的生活環境,深度認識在地特色價 值,塑造在地行銷亮點,讓學生生活態度改變,拉近人與大自然中水的關係。

德芙蘭國小教導在地傳統泰雅漁獵文化教育課程

2. 本校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張子超教授執行環境部2023年「全球環境教育夥伴計畫(GEEP)」,主要負責與亞太區域各國政府、產學界及非政府組織等專家合作,進行知識交流,將環境教育推廣至亞太區域,計畫主題有:環境教育法、氣候變遷、海洋廢棄物、友善農業、生態學校、社區環境教育、人員培訓及教材計畫,執行內容包括全球環境教育夥伴顧問團會議2023年北美環境教育學會(NAAEE)年會2023「透過資源循環邁向淨零轉型」國際研討會2023亞太國家青年環境教育培訓課程

臺師大舉辦2023「透過資源循環邁向淨零轉型」國際研討會

13.3.2 氣候行動計劃

本校針對氣候變遷行動計畫方面,具體作法如下:

1. 教學與研究:創新開設環境永續課程、系所及學程,促進能源科技與行為之教學及研究創新。具體成果:成立以「人與環境」互動關係為核心的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2023年新設立跨域科技產業創新研究學院及「綠能科技與永續治理所」,透過產學合作機制與企業共同建立跨域綠能應用平台,培育綠能高階人才及健全綠電參與制度。

2. 環境設施管理:從能資源管理、永續採購、綠建築與文化、校園低碳運輸綠色交通等面向設施管理。具體成果如新建學二宿舍為綠建築、友善環境設施; 新購置的交通工具,100%選購低碳的電動車。

3. 社會參與服務:結合校內師生及行政資源,並與公部門建立夥伴關係,與周邊社區關懷及原住民高齡據點合作,推出園藝、運動、健康等多元的課程,以促進身體健康、社會參與、多元智能。具體作為如長期性「營造永續高齡友善社區」計畫,積極與地方政府、企業與社區相關社群互動。

4. 環境治理:本校強調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從學術、參與、校園管理及行政規劃等面向揭櫫的環境永續策略。具體作為如訂定校園減塑規約,強化減塑及永續發展訊息的推廣。

5. 其他環境作為:

(1) 推動區域及全球環境教育專案,主要議題包括氣候變遷教育、國家層級環境教育之協助支持、參與全球環境教育夥伴會議及北美環教年會、環境教育青年領袖培訓營。

(2) 圖書館藏資源致力數位化Open Course Ware將學術產出無私的傳送全世界,落實建構終身學習環境理念。

(3) 推廣環保相關的人文藝術教育,如以樹為名藝術散策計畫。

13.3.3 應對氣候變化災害的合作規劃

臺師大地球科學系所多位教授積極參與氣候變遷災害相關的研究,並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合作,2023年共承接9項「有關天氣或氣候變化災害」的相關研究計畫,主題有豪大雨預報實驗計畫模擬台灣暖季西南氣流與豪雨探討氣候變遷對東亞降水與水資源的影響,並利用土壤濕度評估台灣旱災的風險、台灣極端降雨事件與梅雨季相關的災害,強化降雨預警的技術、吳朝榮教授研究大西洋氣候變遷對北太平洋氣候的影響、分析極端降雨長期觀測及未來變化,同時評估氣候變遷對乾旱的影響。計畫內容聚焦在極端氣候與災害預測,包含災防氣象、氣候變化、數值分析、風險評估與預測,為台灣的氣候災害預警與應對提供了關鍵的支持。

13.3.4 通報和支持政府

臺師大積極參與學術研究與計畫,蒐集與分析氣候變化災害之資料,提供氣候變遷預測與風險評估的關鍵數據,支持政府進行氣候災害監測和預警工作。

地球科學系多位教授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珊瑚氮同位素紀錄,分析並推估海洋環流的變化;而陳正達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從事件角度發展出極端天氣與氣候的偵測與追蹤方法,並建立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資料庫黃婉如教授的研究團隊則透過不同地區土壤濕度對氣候水平衡變化的敏感度差異,進行短期且快速發展的乾旱與潮濕事件監測

另外,地理學系洪致文教授的研究團隊藉由臺灣地面與天空的氣象觀測資料分析,深入了解對流層內不同氣壓高度的長期溫度變化趨勢,為氣象預測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資料。

13.3.5 與非政府組織合作進行環境教育

臺師大與保誠人壽攜手合作,成立「保誠師大永續智造所」,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聚焦在氣候變遷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上,並透過雙方合作的過程,結合科學研究與企業的需求,培育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推動企業永續的發展,以便針對氣候變遷進行具體的行動。

此外,本校理學院與生命科學院多位教師擔任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臺灣濕地學會臺灣猛禽研究會中華民國水資源環境教育學會等非政府組織NGOs的理監事職務,長期推動陸域、水域生物保育,環境教育等工作。

地科系與保誠人壽產學合作計畫

13.4.1 承諾達成碳中和大學

臺師大承諾碳中和目標,以「2030年減少50%碳排放,2048年達成完全碳中和目標」積極回應全球氣候變遷,並配合政府2050淨零排放政策,以生活轉型的策略展開校園淨零綠生活,推動減碳行動方案,達成碳中和目標。

本校碳中和目標